时间: 2024-08-31 03:43:23 | 作者: 军警系列
自1975年东风EQ240系列载重汽车诞生以来,50多年来,每一辆东风载重汽车的出现都会在行业内引起震撼。今天,卡车E家将带领大家走进历史的尘埃,近距离接触这些为中国卡车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“英雄”。
1967年4月1日,随着一声枪响,在湖北省十堰市鹿子沟举行了东风商用车奠基仪式,宣告了中国自主造车时代的到来,成功奏响了开启中国自主汽车产业时代新篇章。
在十堰34;在筹备场地的过程中,新车型的研发工作已经启动。在全民皆兵、随时准备战斗的时代,时间远比今天宝贵。其间,东风商用车在临时车间开始了整车设计研发工作。 1975年,第一辆整车成功下线年,东风商用车生产的EQ240系列载重汽车迅速装备各军机械化装甲主力部队。在后续的改进中,EQ240的动力总成在EQ6100直列六缸发动机的基础上配备了机油散热器,以保证重载工作时良好的机油冷却。总输出功率99Kw,最大输出扭矩353Nm,涉水深度超过1.5米。
因为EQ240是专门为军用车辆设计的,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可靠性和经济性,车辆的内饰设计很简洁。中控台只有一块圆形仪表盘,其余按键分布在中控台四周。总的来说,EQ240型六轮越野车的出现填补了军用越野车的空白,提高了攻击敌方目标的机动性,为越南反击战的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
到1978年,随着军用越野车的大规模需求,东风商用车已形成年产5000辆的生产能力。然而,随着战争的结束,这些庞大而昂贵的大家伙顿时失去了立足之地。他们拥有每年几千台的生产能力,但只能接受不到1000台的订单。更重要的是,东风商用车的建设需要持续的投入。当时,东风商用车一度成为湖北省最大的亏损单位。
幸运的是,历史并没放弃东风商用车。当时,一汽制造了一款名为CA140的卡车,并在此时慷慨地将这款卡车转让给东风商用车进行研发和生产。终于在1978年,5吨卡车EQ140正式下线年底,东风商用车超计划生产2000辆,生产5120辆,首次上交国家利润130万元。其中,EQ140 超过了3120 台的产量,超过了第34 位;损失清理#34;东风商用车创造市场效益的大幕正式拉开。
当时生产的EQ140车型搭载的是EQ6100-1系列发动机,功率99Kw,最大扭矩353Nm。整体功率水平与EQ240几乎相同。而且这款变速箱设计了五速同步器,操作起来十分便捷。 1978年12月正式投入越战,其优越的性能给士兵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20世纪)80年代,正当东风商用车大步向前时,国家对郭明做调整,东风商用车被告知“停建”。节省下来的8亿元能挽救很多企业,这对当时的东风商用车来说是一个打击。为确保东风商用车的可持续发展,东风商用车董事长制定了自筹资金、量入为出、分期续建的计划。从此,东风商用车走上了一条自力更生、内涵式发展的艰难之路。
1984年开始,新新一代东风EQ140开始了新一轮改款,正式命名为140-1。变化最大的是驾驶室部分,俗称“大玻璃东风”。 1990年,时隔6年,东风EQ140开始了新一轮的改款,外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正式名称为140-2,俗称东风新五吨,两年后投产。
这一代EQ140-2,动力系统没明显升级,依旧沿用东风EQ6100-1发动机。在制动方面,这一代车型充分消化吸收了日系柴油机技术,制动系统逐步优化。而且这款车的电气系统更加人性化,仪表读数能力更强。它延续了140系的成熟设计,标志着长头车时代最后的辉煌。
1990年,EQ140-2通过中汽集团质量监督检验和中汽集团论证,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发达国家水平。这一结论,让东风商用车成为争创国家一流企业的先决条件。同年,东风商用车被评为国家一级企业。
尽管东风商用车一直在EQ240和EQ140车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,但当时中国国内汽车行业的产品结构严重失衡。为此,东风商用车在1981年至1985年的产品研究开发计划中,提出了再次开发平顶柴油货车的计划,以填补国内空重不足的局面。
但由于平板驾驶室和6110柴油机的研制经验不足,质量把控不到位,在很多方面与国外车型还是有较大差异。为缩短产品改进周期,东风商用车开始组团到国外考察,最终选择了日产的驾驶室、车架等技术,并在发动机上与康明斯合作,推出其B系列产品。
1985年4月,EQ153二期工程全面开工。 1986年,经过几年的研究和改进,一辆全新的8吨平头柴油货车于1990年下线,又称八平柴。
首批生产的EA153简洁大方。内饰设计已经相当现代了,排列整齐的按键、功能齐全的仪表以及握感更好的方向盘,都为这款车的内饰增色不少。电源侧面,这款EQ153搭载了涡轮增压的东风康明斯6BT发动机,上限功率118Kw,最大扭矩570n·m,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提升。东风商用车也凭借这款车型赢得了西南、西北等高原地区的卡车市场。
从一开始用这些初级工具锤打第一辆东风卡车,到现在成为知名车企之一,这里面饱含了我们先辈的汗水和心酸。从模仿到创新,从濒临破产的企业到年产68万辆,这段历史不能忘记。正如习所说:“前进的时候,不能忘记自己走过的路;无论走多远,都忘不了过去,忘不了为什么出发。”